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姚崇等北伐制714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朕闻上古圣王之政理。
则教之以战。
陈之以兵。
盖威不詟而服不顺也。
故始于禁暴。
终于偃革。
斯不得已而用之。
朕以寡昧。
诞膺鸿业。
思欲率于动静。
归之教化。
岂要荒之外。
弃为匪人。
而亭育之中。
视则如子。
罔不遵我文轨。
修其贡赋。
岁时相望。
道路抵属。
默啜素称桀骜。
鸣镝于狼居。
顷自怀柔。
屡书于象魏。
朝廷所以许其通好。
议以和亲。
使臣累赍缯帛。
侍子令袭冠带。
庶中国无事。
长城罢守。
戢干戈而销剑戟者。
朕之意焉。
岂谓我盟不渝。
尔约斯背。
伊庭之际。
遂敢侵轶。
西北偏隅。
尚闻啸聚。
虽摧其精锐。
而困于围逼。
此不虞之失也。
朕甚怜之。
犬羊无亲。
不可恃信而轻敌。
熊罴有勇。
咸能宣威而制胜。
朕由是询卿士之奏。
揽英雄之心。
元帅而得佐军。
恢远图而举长策。
随时之义。
其在豫乎。
兵部尚书兼紫微令监修国史上柱国梁国公姚崇
天假其才。
日新厥德。
礼义为本。
居有四邻。
谟猷是先。
坐知千里。
仲山甫之操。
管夷吾之能。
涌泉而不穷。
精贯日而愈励。
信庙堂之柱石。
鼎鼐之盐梅。
必能奋尔六奇。
光我三杰。
持节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管内诸军。
受节度
右领军卫大将军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
宽厚沈毅。
方内直
威而勇决。
自摄单于之台。
惠则抚循。
咸仰将军之树。
可中军副大总管
权检校原州都督李钦宪。
家承将相
器兼文武。
求古人之节。
临事不回。
读前史之言。
好谋而断。
左军副大总管
检校左威卫将军灵州都督吕休璟
惯知边要。
久探戎律。
诚期报国。
去病安用家为。
奋不顾身。
伯昭不持贼遗。
右军副大总管
左骁卫将军论弓仁右金吾卫大将军勿部珣左领军卫郎将摄本卫将军张直楷单于副都护臧怀亮右领军卫中郎将王海宾前朔州刺史元楷右武卫郎将杨楚客并州定清府果毅元萧然等。
颇牧为用。
关张其敌。
怀才倜傥。
尝邀百胜之功。
立志经营。
备习尤章之训。
弓仁及珣并可前锋总管
左虞候总管
怀亮右虞候总管
海宾元楷楚客萧然等并可行军总管
太仆少卿田崇璧鄜州刺史韩思复等。
强力从政
精心在公。
知无不为。
利有攸往。
入敷事典
省阁称其闲练。
出综条察。
吏人畏其严明。
崇璧可兼行军长史
思复可兼行军司马
兵部郎中李休司勋郎中张敬忠兵部员外郎王上客刑部员外郎杨钦明江州别驾李邕等。
或特达圭璋。
所谓登坛之宝。
或翩翩书记
曾闻及霤之词。
可以光赞出车。
宏宣入幕。
并可行军判官
灵武军兵加满十万人。
旧马既少。
宜于内外闲厩抽壮马添满六万匹。
等州要害处亦量加马。
其后军兵六万人。
马二万匹。
先来点定。
宜令卫尉卿李延昌左羽林将军杨敬述等至检阅
且当处团结
待后进止。
其有先锋破贼。
斩馘摧坚。
功效灼然者。
并委军将便定功赏。
不须限以常格。
总管以下。
有损失兵马。
不能力战。
弃军逃命者便杀。
其有弃军入贼。
不能死节者。
妻子依叛缘坐法。
凡此和众
誓于师兵。
统燕犀冀马之雄。
屯斩蛟挈鼋之勇。
鼓鼙沸野。
旌旗彗云。
岂式遏于河塞。
方震惊于沙漠。
于是乎箪醪以信之。
芳饵以赏之。
扬干之仆。
必行其令。
持穰苴之兵。
不枉其法。
坚壁清野。
则投石而有馀。
追奔逐北。
则扫尘而无类。
俾权宜于阃外。
仍布告于天下。
暂劳永逸。
在此行焉。
主者施行。
戏咏先天中,王主敬为侍御史,自以才望华妙,当入省望前行,忽除膳部员外,微有怅惋,故敬忠戏之。) 唐 · 张敬忠
五言绝句 押东韵
有意嫌兵部,专心望考功
谁知脚蹭蹬,几落省墙东膳部在省最东北隅也)
遣官祭五岳四渎风伯雨师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五岳视三公之位。
四渎当诸侯之秩。
载于祀典。
亦为国章。
方属农功。
颇增旱暵。
虔诚徒积。
神道未孚。
用申靡爱之勤。
冀通能润之感。
宜令工部尚书卢从愿东岳
河南尹张敬忠中岳
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宇文融西岳西海河渎。
太常少卿张九龄南岳南海
黄门侍郎李皓北岳
右庶子何鸾东海
宗正少卿郑繇祭淮渎。
少詹事张晤祭江渎。
河南少尹李晕祭北海及济渎。
且润万物者。
莫先乎雨。
动万物者。
莫先乎风。
眷彼灵神。
是称师伯
虽有常祀。
今更陈祈。
宜令光禄卿孟温祭风伯
左庶子吴兢祭雨师。
各就坛壝。
务加崇敬。
但羞藻。
不假牲牢。
应缘奠祭。
尤宜精洁。
益州长史张敬忠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五
益州长史张敬忠。顷者西南阻化。
徭役殷繁。山川既接于夷戎。
县道有劳于转输。自卿镇抚
百姓咸安。革弊迁讹。
良多慰沃。岁阴寒极。
比平安好。今赐卿衣一副。
至领之。蜀州青城
先有常道观。其观所置。
元在青城山中。闻有飞赴寺僧。
夺以为寺。州既在卿节度
检校勿令相侵。观还道家。
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
各有区分。令使内品官毛怀景道士王仙卿往蜀川等州。
故此遣书。指不多及。
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君讳勤礼。字敬
琅琅临沂人高祖讳见远
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
不食数日。一恸而绝
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协。
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
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
尤工诂训。仕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
沛国刘臻辩论经义。屡屈焉。
学书。黄门传集序。
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秦王。精选僚属。
记室参军。加仪同
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
更唱者二十馀首。温大雅传云。
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
弟悯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
悯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国史。君幼而朗悟。
识量宏远。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秘阁司经
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太宗京城
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曹参军。九年十一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佐郎
七年六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
崇贤馆学士。官废。
出补蒋王文学宏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
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
曹王友。无何。
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
秘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
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文学士
秘监为赞。以君秘监兄弟。
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
依仁服义。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
鹤钥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六年后夫人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
显庆六年上护军。君安时处顺。
恬无愠色。不幸遇疾。
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归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暨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七子。昭甫。
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
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
吏部郎中。事具刘子元神道碑。
殆庶。无恤
辟非。少连
务滋。皆有学行。
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
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榜之。
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
累迁太子舍人。属元宗监国
专掌令画。滁沂濠三州刺史
秘书监。惟贞。
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太子文学王友
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
会宗襄州参军
考。楚州司马
澄。左卫翊。
卫。润。
倜傥。涪城
孙春卿。工词翰。
有风义。明经拔萃。
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茂才
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
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
累迁太常丞。摄常太守
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
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御史中丞
城守陷贼。东京遇害。
楚毒惨下。詈言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
曜卿。工诗书草隶。
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
旭卿。善草。
允山令。茂曾
讷言敏行。颇工篆籀。
犍为司马。阙疑。
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参军
允南。工诗。
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
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仁厚有吏材。
富平真长
耿介举明经。幼舆
敦雅蕴藉。通班汉书。
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
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
醴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
七为宪官。九为省官
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
允臧。敦实有吏能。
县令。宰延昌
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
长卿晋卿
邠。充国
质。多无禄早世。
名卿。⿰(亻胃)
倜。伋。
伦。并为武官。
元孙纮。通义
没于蛮。泉明。
孝义有吏道。又开土门佐其谋。
彭州司马威明
邛州司马季明
子干。沛。
翊。泉明男诞。
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
俱蒙赠五品京官。浚。
好属文。翘。
华。正。
𩓥。并早夭。
颖。好五言。
校书郎
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
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
凤翔参军。頍。
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
并不幸短命。通明
好属文。项城
翙。温江丞。
觌。绵州参军
靓。盐亭
颢。仁和有政理。
蓬州长史。慈明。
仁顺干蛊。都水使者
颖。介直。
河南府法曹。頔。
奉礼郎。颀。
江陵参军。颉。
当阳主簿。颂。
河中参军。项。
卫尉主簿。愿。
左千牛。颐。
颒。并京兆参军
頩。须。
䪻。并童稚未仕。
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众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
事见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少监少保
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
暨君之偫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敏温之舒说顺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
学业文翰。交映儒林。
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
贻谋有则。何以流光末裔。
锡美盛时。小子真卿
聿修是忝。婴孩集慕。
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
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
多恨阙遗。铭曰(铭阙)
朝议大夫华州刺史上柱国秘书监颜君神道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君讳元孙。
字聿修
京兆长安人
高祖讳之推
北齐给事黄门侍郎
待诏文林馆
曾祖讳思鲁
太子校书东宫学士皇朝秦王记室
祖讳勤礼。
著作郎崇贤宏文两馆学士
父讳昭甫。
宗侍读曹王属。
华州刺史
俱以德业才名。
相望史册。
君即华州元子
少孤。
养于舅殷仲容家。
身长六尺二寸。
聪锐绝伦。
工词赋章奏。
有史才。
明吏事。
年十岁时。
叔父吏部郎中仲任府法曹
长史李孝逸闻君少俊。
请与相见。
座中试安石榴赋。
君默缀少顷。
郎中而从之。
君授翰立就。
不加点窜。
孝逸大惊。
尤善草隶。
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
人造请者笺盈几。
辄令代遣。
得者欣然。
莫之能辨。
进士
素未习尚书
六日而兼注必究。
省试九河铭高松赋。
故事。
举人就试。
朝官毕集。
考功郎刘奇乃先标榜君曰。
铭赋二首。
既丽且新。
时务五条。
词高理赡。
惜其帖经通六。
所以不(原本阙)屈从常第。
徒深悚怍。
由是名动天下。
解褐鼓城主簿
登封
与弟赠太子少保讳惟贞府君调选。
屡以高等同登甲科。
相代为长安
翰林伟之。
前是老吏好以婚田之不决者试新上官
君悉垛阶上。
研墨汁数(原本阙)操割凡百馀道。
不终夕而毕。
县令陇西李绾。
学士也。
(原本阙)骇。
小吏分手写之。
而通不给。
朝廷耸叹。
洛阳著作佐郎太子舍人
元宗监国
独掌令诰。
当时以为纶言之最。
尝有命召。
或以次进(原本阙)
今日非也闻公唤长舍人来。
遂御小殿赐食。
因出诸家书迹数十卷。
曰。
闻公能书。
可为寡人定其真伪。
君分别以进上。
元宗大悦。
因赐藤笺笔墨衣服等物。
尝和游苑诗。
御札八分批答云。
孔门入室。
鲁国称贤。
翰墨之妙。
莫之与先。
君一览无遗。
兼该故实。
韦安石宰相庶子
特相礼重。
宫务一以咨君。
事颇填委。
从驾至(原本阙)司直用事。
命坊官同游石瓮寺驻焉。
诸君有忌前者。
曰。
颜舍人必不行。
已而君辞以遽。
曰。
果尔何为妄请。
君默然。
元宗登极。
同列皆迁中书舍人
君让范阳卢辅
俄为琚等所挤。
出为润州长史
滁州刺史
按察使王志愔以清白名闻。
沂州
志愔娶于颜馀庆。
以男求婚。
君拒之。
遂诬奏。
请降阶夺禄。
其初君与执事者。
因□官有忤。
至是憾焉。
遂黜归田里。
君屏私第。
傲然无闷者十年。
陈郡殷践猷上谷寇泚武功苏晋吴郡陆象先友善。
相见未尝不毕景。
起为濠州刺史
累加朝议大夫上柱国
中书令张嘉贞深相器重。
方引知制诰(原本阙)右职。
属罢相不行。
代到。
风疾停家。
开元二十年秋七月才生明。
薨于绛州翼城县之官舍。
子春卿任也。
明年
葬于东京鹞店东北高村原夫人新城县元氏故兆。
异穴而堋。
权也。
文集三十卷。
著干禄字书一卷。
并行于世。
续祖父涉令光庭注后汉书。
常山之陷也没焉。
广德二年春三月二十有二日制曰。
濠州刺史上柱国颜元孙
懿道淳茂。
宏材特达。
传经成业。
聚学为文。
清白著于家风。
问望光于铨选。
久膺扬历。
爰寄藩条。
政有其方。
绩宣其用。
未登大任。
遽迫流年。
九原不作。
郡邑存其遗爱。
二子象贤。
艰难立其名节。
忠能徇国。
孝在荣亲。
赠以儒官
扬其盛烈。
可赠秘书监
真卿表谢。
今上批答云。
卿之先伯。
当代词宗。
道蕴国经。
行推人表。
上宏祖德。
下奖门阀。
郑国不亡。
臧氏有后。
虽云雨之泽。
自叶流根。
然训诲之方。
因父见子。
永惟盛烈。
式宠代官。
不朽者名。
斯为极矣。
呜呼。
君有五子。
皆有才名。
春卿
聪锐无比。
早擅词赋。
尤工表檄。
倜傥有吏能。
急人之急。
明经拔萃。
蜀县
长史苏颋举茂才异等。
未试。
张敬忠节度判官
翼城丞。
与弟杲卿曜卿从父弟允南调选。
同日于铨庭为侍郎席建侯所赏。
偃师县
杲卿。
忠烈方正。
精敏有识。
累至魏州录事参军
清白名闻。
安禄山营田度支判官太常丞
摄常太守
禄山反。
诛其土门使。
(原本阙)卫尉卿御史中丞
城陷诟詈。
为贼所屠害。
乾元中赠太子太保
谥曰忠节
曜卿
介直以信称。
勤学好属文。
工草隶书。
十五以文学崇文馆
每选集。
必为主司所赏。
历城淄川司马。
旭卿。
美姿仪。
善草书。
允山令。
茂曾
仁恕和厚。
口无择言。
颇属文词。
留心诂训。
嘉陵司马。
孙纮。
少好杂书。
疏财重义。
方义
鲜于仲通节度剑南
引为判官
同征閤罗凤。
没于蛮。
泉明。
颖悟孝义。
果锐娴于吏道。
安平
父敬保将开土门
使与长史袁履谦往来谋议。
左金吾兵曹
寻为贼所执。
举家见陷。
泉明到河北乞求赎。
先姑女而后巳子。
行路哀之。
东京收复。
泣血求父尸获焉。
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有能名。
崔光远所挤。
彭州司马
威明
太仆丞邛州司马
季明
惇敏有容止。
与君外孙卢逖同为贼所害。
左赞善
浚。
勤学好属文。
早卒。
子干
刚锐强力。
公刘果毅
弟沛。
同遇贼害。
都水使者
尚食奉御
翘。
入道。
诩。
与泉明子诞同质于禄山
皆被锯杀。
赞善
诞。
王咨议
翙。
道义令。
觌。
汉州参军
靓。
盐亭
珝。
觏。
未仕。
曾孙证。
右内仓曹
讯。
兵曹
诏。
王参军
皆承谋翼。
不敢失坠。
惟君德盛才茂。
行周业广。
文可以经国。
道可以致君。
而坎壈盛明。
不登弼亮。
其时欤。
其命欤。
真卿自婴孩。
特蒙奖异。
且兼师父之训。
岂独犹子之恩。
濡笔告哀。
不申万一。
铭曰。
琅琅世父。
明德是矩。
孝以仁亲。
忠期辅主。
周旋礼法。
精究训诂。
行楙圭璋。
文彪龙虎。
高标天府
震耀区宇。
前载(原本阙)千官歘睹。
王畿就列。
赤县斯伛。
杕华交辉。
洒翰如雨。
洛阳毗贰。
著作布武。
载笔龙楼。
□光龟组。
元宗袖异。
□发俦伍。
不入掖垣
翻飞江浒。
淮沂其乂。
典宪斯侮。
望闬爰归。
优游不吐。
名公虚左。
濠上爰抚。
方俟同升。
遽愆多祜。
一麾屡黜。
百赎奚补。
翼子多方。
教忠则膴。
吁嗟太保
为国干橹。
取义舍生。
悲今迈古。
皇恩自叶。
超赠秘府
存殁哀荣。
幽明赫昈。
真卿追痛。
衔恤靡怙。
牵缀铭功。
恨非覼缕。
唐故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769年7月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某。其先刘氏。
出自汉世祖光武皇帝之裔。世祖沛献王辅
生釐王定。定生节王正。
正生长子广。嗣王位。
次子廙。仕洛阳
廙生穆。穆生进伯。
为度辽将军匈奴。兵少援不至。
战败。为单于所获。
迁居独孤山下。尸利。
单于加以谷蠡王之位。号独孤部
尸利乌和。乌和生二子。
长曰去卑。为右贤王
建安中献帝长安东归。
李傕郭泛之乱。右贤王率其部卫车驾还洛。
遂徙许。复归国。
卒。次弟猛代立。
嗣论。嗣论生路孤。
路孤生眷。眷生罗辰。
魏文帝迁都洛阳。遂为司州洛阳人
始以其部为氏。用勋伐锡爵永安公
征东将军定州刺史。征东万龄。
官至廷尉谥曰贞
廷尉稽。字延平
善左右射。学究金匮之奥。
魏世祖初。从平滑台。
以功授散骑常侍。历守冀定相三州。
时新律令。慎选廷尉
徵公拜焉。再世为法官
俱以廉平不苛显名。当时荣之。
镇东将军。薨谥曰文
镇东生归。辩聪而才。
又为镇东。薨赠太尉
太尉冀。字希颜
以博学侍讲东宫。历安南将军定州刺史
司徒司徒永业
以文武兼备。佐齐王入洛邺。
都督幽洛二州。由行台尚书令司徒
封临川郡王。语在齐史。
临川王生子佳。在齐为劲努将军
在周为仪同三司。在隋守清远(一作怀朔镇。
握节死难。赠并州刺史
并州义顺。武德中户部侍郎尚书左丞光禄大夫
封洛南郡公洛南左千牛备身讳元庆
公之祖也。千牛朝散大夫定州长史讳思陈
公之父也。二十三叶之德善。
钟其人(一作仁)于公。公刚方廉清。
贞信宏宽。德厚性和。
与四时气侔。非天下之直道不行。
非先王之法言未尝言。当出处去就之间。
非抑与不苟求。与朋友交。
非同道不苟合。至守王事。
临大节。非其正。
虽临大兵不惧。恪德危行。
居易中立。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读书观忠孝大略。
不索隐赜。属词止乎礼义。
不止咏情性而已。太极元年
诏举文可以经邦国者。宣劳使源乾曜以公充赋。
时对策者数百人。公与荥阳郑少微特冠科首。
起家拜同州合阳县尉。岁满。
好畤县开元十四年
元宗登封泰山。注意二千石令长以煦妪下民。
授公益州温江。公治县如治家。
明不至察。威不至猛。
去烦苛缴绕之政。施德信刑礼以训齐之。
温江人饮公之化。逋者复。
疲者悦。善者劝。
不善者知耻。益州刺史张敬忠以状闻。
诏授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会权臣恶直。斥去不附已者。
贬公庐州长史明年
恶直者罢位。公稍移武功
未到官病免。二十三年宁州司马
二十八年颍川郡长史。初公为御史
尝以直忤吏部侍郎李林甫。是时林甫当国。
常欲骋憾于我。而五府三署。
每有高选。偫公皆昌言。
称公全才。且各以臧文窃位自引。
由是得免于咎。然十年再迁。
而位不离郡佐。或劝公卑其道。
可以取容于世。公曰。
可卑非吾道也。屈伸天也。
非人也。人其如予何。
天宝元年朝散大夫二年七(一作二)月七日
寝疾终于位。春秋五十七。
位不尊。寿不遐。
志不行。善不报。
其直虚语。守道者相吊以为痛。
是岁八月。殡于郡东。
至德二年岁次丁酉十月十四日。权迁窆于洛阳龙门山西冈。
大历四年五月十三日。诏赠秘书监
命卿之位。锡于身后。
呜呼哀哉。夫人河南洛阳人也。
薛国长孙览之元孙。咸阳县讳顿府君之女。
左金吾将军子哲府君之妹。禀天元和。
生知孝慈。含德之厚。
与坤体合。执笄助祭。
四十馀载。人莫见夫人喜怒之
躬勤顺承。动叶礼经。
宗族以睦。长幼以序。
无言无为。化成于家。
公之加命服也。夫人封封邱县君
泛等既孤。夫人弃采蘋之度。
修释氏教。受正观法于长老比邱尼上方。
服勤一年。得四念。
处三昧。视去诸结。
犹弃涕涶。至德二年
随子东征。明年岁在戊戌七月二十四日
终于会稽。享寿六十有四。
八月某日。权殡于雷门之南。
泛巨及正等遭天不吊。无恃无怙。
以世故坎壈。不克迁祔者十一年矣。
欲报顾复。天胡有极。
今年问宅兆于前都水使者张系。系卜甘泉东伊水西甘泉乡之原吉。
谨以岁次已酉秋七月壬午。迁公夫人灵坐合安厝于此原。
犹惧陵谷世人之不我期也。故不敢不志。
抆血勒石。以贻后嗣。